軍銜如何區(qū)分
我軍軍官銜級的設置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共設三等十級:將官三級: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四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三級:上尉、中尉、少尉。我軍新軍銜制與其他幾種軍銜類型相比:比"東方型"軍銜少元帥、大將、大尉等銜,多大校,比前蘇聯(lián)少三級,比其他國家少一至二級;比"西方型"軍銜少元帥、準將,多大校,上將以下軍銜等級一樣多;比"東亞型"軍銜多大校一級。應該說,比較而言,我國新軍銜制在軍銜設置上,更接近傳統(tǒng)的"西方型"軍銜,至少軍銜等級一樣 多。所不同的是"西方型"軍銜有元帥和準將,我軍軍銜制在相應的位置上是一級上將和大校1994年取消了一級上將,而西方國家的元帥平時基本不用。我軍平時最高軍銜為上將,這一點和大多數(shù)國家一樣,我軍的大校和朝鮮一樣主要是為師職干部設的。由于我軍師職干部數(shù)量太多,如果大部分授少將,將官數(shù)量過多;如大部分授上校,則顯得偏低;如設準將軍銜,將官數(shù)量更多,因此設置大校銜。這樣,我軍的編制軍銜就比較特殊,尉官對應連、排軍官,這一點與其他幾種類型軍銜制樣;而將官對應軍以上軍官,校官對應師、團、營軍官,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尉官一杠一杠一星:少尉一杠二星:中尉一杠三星:上尉·校官兩杠兩杠一星是:少校兩杠二星是:中校兩杠三星是:上校兩杠四星是:大校·將軍沒有用杠,而是用金色的松葉,直接加上金星。一顆金星:少將二顆金星:中將三顆金星:上將一、士兵軍銜肩章版面底色:陸軍為棕綠色,海軍為黑色,空軍為天藍色。士兵有兩級,列兵現(xiàn)役第一年的義務兵和上等兵現(xiàn)役第二年的義務兵。二、士官分為一級士官、二級士官、三級士官、四級士官、五級士官、六級士官。其中一級、二級士官為初級士官,三級、四級士官為中級士官,五級、六級士官為高級士官。士官軍銜在肩章版面上綴以象征符號和折杠。象征符號、折杠的繁簡分別表示士官軍銜高、中、初三等和級別。三道粗折杠為六級士官軍銜;兩道粗折杠加一道細折杠為五級士官軍銜;兩道粗折杠為四級士官軍銜;一道粗折杠加一道細折杠為三級士官軍銜;一道粗折杠為二級士官軍銜;一道細折杠為一級士官軍銜。士官軍銜肩章分硬肩章和套式軟肩章。三、兵的軍銜在肩章版面上綴以折杠,無象征符號。兩道折杠為上等兵軍銜;一道折杠為列兵軍銜。兵的軍銜肩章為套式軟肩章。軍銜產(chǎn)生于15—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職業(yè)軍隊建立的時期,軍銜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1578年的法文當中,意為“等級的臺階,不同頭銜的階梯或職銜的等級”。我國古代從春秋時期就陸續(xù)出現(xiàn)了元帥、將軍、校尉的稱號,這比西歐國家早了十幾個世紀。中國古代軍隊的武官階品體制,與西歐軍銜體制職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獨立,兩者沒有承襲關(guān)系。1894年,清朝政府決定依照西歐國家軍隊編練新軍。到1904年建立了新軍的階位、品級,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955實行軍銜制,1966年被取消。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新兵役法規(guī)定,恢復實行軍銜制。1988年7月1日,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批準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中斷了23年之后,我軍又開始實行新的軍銜制度?,F(xiàn)在,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的軍隊都實行軍銜制。各國對軍銜等級的設置,大都采用西歐式軍銜體制。大元帥 大元帥源于拉丁文“最大的”、“最主要的”。最早大元帥是作為榮譽稱號授予本國或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時也授予皇家成員和國務活動家。 1569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將大元帥稱號授予其弟昂茹公爵。以后,世界各國被授予大元帥軍銜的共約30人。1719年俄國陸軍條令正式規(guī)定:大元帥為俄軍最高軍銜。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后,1945年6月22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設蘇聯(lián)大元帥軍銜,次日將這一軍銜授予斯大林。元帥 元帥一詞源自上古德意志文“馬”和“仆人”。據(jù)說,最早的時候,元帥是宮廷里管理皇帝馬廄的官。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國家,它是職務名稱,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zhàn)隊形,監(jiān)督警衛(wèi)勤務的執(zhí)行,管理軍隊的庶務以及指揮前衛(wèi)、選擇營地等。到16世紀,元帥一詞在法國表示最高軍銜,在16世紀下半葉先后授于立有卓著戰(zhàn)功的18名將領(lǐng)以元帥軍銜?,F(xiàn)在,元帥銜仍是一些國家的最高軍銜。將軍 將軍源于拉丁文“總的”、“主要的”。將軍作為軍銜,最先出現(xiàn)在 16世紀的法國。在德國,15世紀人們就用該詞稱呼騎士集團的首領(lǐng),到16世紀才作為軍銜使用。隨著戰(zhàn)爭規(guī)模和軍隊編制的擴大,將軍遂分為若干等,以指揮不同規(guī)模的軍隊。準將一般指揮旅,少將指揮師,中將指揮軍,上將指揮集團軍。現(xiàn)在,除少、中、上將銜為世界多數(shù)國家所設以外,西方國家一般還設有準將銜。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還設有大將銜。美國在戰(zhàn)時還設有五星上將銜。此銜前蘇聯(lián)認為相當于大將,而西方國家則將其同別國的元帥劃為一級。大校 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出現(xiàn)的一級銜稱,始設于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此銜。還有的國家稱上校為大校,如現(xiàn)在越南和舊日軍的校官,均分為3等,第一等稱大校,實際是上校?,F(xiàn)在世界上設大校銜的只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上校 上校一詞源于意大利“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1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鞛橐徽劇T诙韲?,上校一詞首先見于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軍官為上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中一般均設有上校銜。除朝鮮和中國外,上校是校官中最高的一級銜稱,一般是團長的編制軍銜。中校 在17世紀的俄國,中校最初為副團長的職稱,后來成為副團長的銜稱。1713年開始,彼得一世在俄國海軍中設海軍中校銜,對應的職務為二級軍艦艦長。1935年前蘇聯(lián)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級,到1939年才補充設置中校銜?,F(xiàn)在世界各國的軍銜中多數(shù)均設此銜,一般為副團長或營長的編制軍銜。少校 少校一詞源于拉丁文“職位較高的”、“年長的”。400年以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使用。16世紀少校這一術(shù)語傳入德國,開始只作為一定職務的稱呼。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用于軍銜稱謂。18世紀至19世紀,俄國軍隊一度將少校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銜級?,F(xiàn)在各國軍銜中均設有少校銜,一般為營長的編制軍銜。大尉 大尉源于拉丁文“首領(lǐng)”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這個稱號最早出現(xiàn)于中世紀的法國,是獨立軍區(qū)長官的頭銜,當時一度高于元帥。后來,大尉一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從1558年起,連長開始稱為大尉,軍區(qū)長官則稱總大尉。目前世界上設有大尉軍銜的有10來個國家。舊日軍尉官中的最高一級銜亦稱大尉,但它不設上尉,故作為上尉看待。現(xiàn)在西方國家亦將前蘇聯(lián)等國的大尉譯為上尉,在軍銜對照表里,同西方的上尉列入一格。上尉 上尉一詞源于拉丁文“首領(lǐng)”。早期的連由一個上尉指揮,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詞。該詞由“頭”和“人”兩詞組成,即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這在過去一般是首領(lǐng)和司令官的稱呼?,F(xiàn)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有此銜,一般作為連長的編制軍銜。中尉 中尉一詞源于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的職務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法國。1444年,法軍將擔任副隊長的人稱為中尉。到15世紀末,中尉成為副連長的代稱。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國等國的陸??哲娷娿暋,F(xiàn)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設有此銜,一般與副連長職務相對應,也有的國家將中尉規(guī)定為排長的編制軍銜。少尉 在古代,法國稱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權(quán)的軍官為少尉。從1789年法國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爆發(fā)起,少尉被定為法軍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在德國,少尉一詞是1500年前后由法語“代表”一詞演變而來。開始,人們用該詞稱呼某軍事長官的代表和其他公務人員,約18世紀以后,則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F(xiàn)在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少尉這一銜級,但也有少數(shù)國家例外。如波蘭尉官的最低軍銜是中尉;羅馬尼亞的少尉銜是專為女軍官所設,男軍官的尉官最低一級軍銜為中尉。準尉 準尉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軍首次將“旗手”稱為準尉。旗手通常是從最勇敢、健壯,并經(jīng)過戰(zhàn)斗考驗的軍人中任命。彼得一世建立正規(guī)軍時,于1712年正式設準尉軍銜。目前世界絕大多數(shù)軍隊都設有準尉軍銜,多數(shù)作為軍士與軍官之間的過渡,但也有少數(shù)國家將準尉列入軍官或軍士范圍。中國于1909年在清軍中設置此銜,時稱“額外軍官”?,F(xiàn)在許多國家都很重視準尉的作用,將其分為若干等,最多的達6等,以解決他們合理報酬和待遇問題。軍士 軍士一詞源自拉丁語“職員”,常用于軍事人員。法國首先于15世紀把軍士作為軍銜,授于業(yè)務熟練的有經(jīng)驗的士兵。后來這一銜稱傳入德國。1716 年彼得一世將其移植到俄軍,其地位介于班長和司務長之間,使用70多年后,于 1789年廢除。上士 上士是由德文“野戰(zhàn)”和“差役”兩詞組合而成。“差役”一詞是由動詞“不停地運動”演變而來,表示那些為主人跑腿的人。在雇傭軍中,差役是中隊最高長官上尉和士兵的中間人,負責溝通上下聯(lián)系。差役分為野戰(zhàn)差役和普通差役兩種。野戰(zhàn)差役由上級指定,而普通差役每月從士兵中推選。中士 中士源于拉丁語“服務者”。它作為軍銜稱謂,最初于15世紀在法軍中設置,后來在德國和英國軍隊中出現(xiàn)。1716年俄國正規(guī)軍中開始增設此銜。以后中士被許多國家的軍隊所采用,成為軍隊初級指揮人員的一級銜稱。下士 下士來源于意大利語“班長”。在俄國1647年的軍隊條令《步兵習武概則與謀略》中,首次提到下士這個稱號,1722年列入《官級表》的第17級。下士在德文中由“旗幟”和“貴族子弟”兩詞組合而成。過去貴族為把自己的子弟培養(yǎng)為軍官,從小就將他們送入軍隊。由于他們出生豪門,在軍隊中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權(quán)利,即掌旗,因此被稱為“掌旗的貴族子弟”。1806年普軍被拿破侖打敗后廢除了這一稱呼。1899年威廉二世重新把它定為軍銜中的一級稱號。上等兵 上等兵一詞源于法語。法軍曾規(guī)定,騎士如在戰(zhàn)斗中失去馬匹,則暫歸步兵指揮,執(zhí)行步兵勤務,但仍保留他們的騎士稱號和薪餉,并免于干粗活。后來把這些免于干粗活的騎士叫上等兵。17世紀初,德國將上等兵作為一級軍銜設置于連隊。上等兵從有經(jīng)驗而可靠的士兵中選出,負責執(zhí)行哨兵派班、押解俘虜?shù)容^重的任務,有時班長缺勤時,還可代理班長。二等兵 二等兵一詞是由德語“自由”和“解脫”兩詞演變而來,即“被解脫者”之意。在17世紀的雇傭軍中,一些年紀較大的可靠士兵被免除低級、繁重的勤務,二等兵便是對這些略享優(yōu)待的士兵的稱呼。1859年,在普魯士炮兵中還曾出現(xiàn)過一等兵的銜稱,位于上等兵與二等兵之間。在二戰(zhàn)中,德國士兵的服役年限長達12年之久,因此,士兵中便需要增加等級層次,于是又增設了三等兵銜,使士兵的軍銜增加到了4等。列兵 1722午1月24日彼得一世頒布的《官級表》在俄軍中首次設置此銜。前蘇聯(lián)紅軍1935年實行軍銜制時,始設“紅軍戰(zhàn)士”銜,1940年11月2日改設列兵軍銜,為士兵銜中的最低一等。20世紀50年代中國軍隊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有此銜。
相關(guān)推薦
- 2015-11-05尼康單反相機怎么分等級
- 2016-05-29軍銜等級和圖片
熱門搜索
- 2018-07-318月8號成都出發(fā)去色達,自駕游,有2個位置可以結(jié)伴
- 2018-07-31這地方熱嗎?莫干山不錯的,下渚湖怎樣熱不熱
- 2018-07-31兒童超過120m要買票嗎
- 2018-07-31準備去大理旅游三天,從昆明出發(fā) 求大神推薦路線
- 2018-07-31從廈大學生公寓到南普陀寺怎么走,要多長時間到?
- 2018-07-31問一哈從宜賓到濟南,怎么走最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