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揚州慢》抒發(fā)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更新時間:2016-05-17本文內(nèi)容轉(zhuǎn)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
原文注釋 揚州慢⑴ 姜夔 中呂宮 淳熙丙申至日⑵,予過維揚⑶。夜雪初霽,薺麥彌望⑷。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⑸。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⑹。 淮左名都⑺,竹西佳處⑻,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fēng)十里⑻,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⑽,廢池喬木⑾,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⑿,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⒀,算而今、重到須驚??v豆蔻詞工⒁,青樓夢好⒂,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⒃, 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⒄,年年知為誰生? ⑴此調(diào)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發(fā)懷古之思。又名《郎州慢》,上下闋,九十八字,平韻。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維揚:即揚州。 ⑷薺麥:薺菜和麥子。彌望:滿眼。 ⑸戍角:軍中號角。 ⑹千巖老人:南宋詩人蕭德藻,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姜夔曾跟他學(xué)詩,又是他的侄女婿?!妒螂x》:《詩經(jīng)·王風(fēng)》篇名。周平王東遷后,周大夫經(jīng)過西周故都見“宗室宮廟,盡為禾黍”,遂賦《黍離》詩志哀。后世即用“黍離”來表示亡國之痛。 ⑺淮左:淮東。揚州是宋代淮南東路的首府,故稱“淮左名都”。 ⑻竹西佳處: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詩:“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宋人于此筑竹西亭。這里指揚州。 ⑼春風(fēng)十里:杜牧《贈別》詩:“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里用以借指揚州。 ⑽胡馬窺江:指1161年金主完顏亮南侵,攻破揚州,直抵長江邊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姜夔過揚州已十六年。 ⑾廢池:廢毀的池臺。喬木:殘存的古樹。二者都是亂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蕪,人煙蕭條。 ⑿漸:向,到。清角:凄清的號角聲。 ⒀杜郎: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揚州任淮南節(jié)度使掌書記??≠p:俊逸清賞。鐘嶸《詩品序》:“近彭城劉士章,俊賞才士。” ⒁豆蔻:形容少女美艷。豆蔻詞工: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⒂青樓:妓院。青樓夢好:杜牧《遣懷》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⒃二十四橋: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有二說:一說唐時揚州城內(nèi)有橋二十四座,皆為可紀(jì)之名勝。 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 一說專指揚州西郊的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見《揚州畫舫錄》 ⒄紅藥:芍藥。[1] 譯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這天,我經(jīng)過揚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薺草和麥子。進入揚州,一片蕭條,河水碧綠凄冷,天色漸晚,城中響起凄涼的號角。我內(nèi)心悲涼,感慨于揚州城今昔的變化,于是自創(chuàng)了這支曲子。千巖老人認(rèn)為這首詞有《黍離》的悲涼意蘊。 揚州是淮河?xùn)|邊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處,解下馬鞍少為停留,這是最初的路程。經(jīng)過春風(fēng)吹遍了揚州十里,都是薺菜麥子一派青青。自從金兵進犯長江回去以后,荒廢了池苑,伐去了喬木,至今還討厭說起舊日用兵。天氣漸漸進入黃昏,凄涼的畫角吹起了冷寒,這都是在劫后的揚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鑒賞,料想今天,重來此地一定吃驚。即使“豆蔻”詞語精工,青樓美夢的詩意很好,也困難表達(dá)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橋仍然還在,卻橋下江中的波浪浩蕩,凄冷的月色,處處寂靜無聲。懷念橋邊的紅芍藥,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開花繁生! [8] 這首詞寫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詞前的小序?qū)懽鲿r間、地點及寫作動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zhàn)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fā)為吟詠,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白石到達(dá)揚州之時,離金主完顏亮南犯只有十五年,當(dāng)時作者只有二十幾歲。這首震今爍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蕭德藻即千巖老人稱為有“黍離之悲”。《詩經(jīng)。五風(fēng)。黍離》篇寫的是周平王東遷之后,故宮恙浮,長滿禾黍,詩人見此,悼念故園,不忍離去。 這首詞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認(rèn)為的詩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詩說》的主張,也是歷代詞人抒發(fā)“黍離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詞人“解鞍少駐”的揚州,位于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fēng)光優(yōu)美。 但經(jīng)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后,如今是滿目羔塢了。經(jīng)過“胡馬”破壞后的殘痕,到處可見,詞人用“以少總多”的手法,只攝取了兩個鏡頭:“過春風(fēng)十里,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薺麥青青”使人聯(lián)想到古代詩人反復(fù)詠嘆的“彼黍離離”的詩句,并從“青青”所特有的一種凄艷色彩,增加青山故國之情。“廢池”極見蹂躪之深,“喬木”寄托故園之戀。 這種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清人陳廷焯特別欣賞這段描寫,他說:“寫兵燹后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赤無此韻味。”《白雨齋詞話》卷二這里,作者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fā)動的這場不義戰(zhàn)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這在美學(xué)上也是一種移情作用。 上片的結(jié)尾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zhuǎn)換了一個畫面,由所見轉(zhuǎn)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當(dāng)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更增蕭條的意緒。“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的寒冷聯(lián)系在一起,把產(chǎn)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吹散在這座空城里。 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lián)系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tǒng)一在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lián)系在一起。著一“空”字,化景物為情思,把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寫出了為金兵破壞后留下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憤慨;寫出了對宋王朝不思恢復(fù),竟然把這一個名城輕輕斷送的痛心;也寫出了宋王朝就憑這樣一座“空城”防邊,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憂心忡忡,哀深恨徹。 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杜牧《贈別》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涼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fēng)流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fēng)流云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樂章,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下片寫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虛”的手法,點明這樣一種“情思”:即使杜牧的風(fēng)流俊賞,“豆蔻詞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揚州的話,也定然會驚訝河山之異了。借“杜郎”史實,逗出和反襯“難賦”之苦。“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shù)描寫,是非常精細(xì)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fēng)月繁華已不復(fù)存在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波心蕩”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傊?,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xiàn)今日之蕭條。 善于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繚繞,余味不盡,也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稉P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詩句與詩境有四處之多,又點出杜郎的風(fēng)流俊賞,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16]
有用 0 無用 3 我要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