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術選修考試的求教-----大哥大姐幫忙給個答案啊!!!

補充說明:多選 1.“元四家”包括()和王蒙。 A 倪瓚 B黃公望 C吳鎮(zhèn) D趙佶 2.下列不是編寫南齊繪畫理論著作《畫品》的人物( )。 A 謝赫 B石濤 C徐悲鴻 D黃賓虹 3.南宋畫家()的山水畫作品被后人稱為“馬一角”“夏半邊”。 A 馬遠 B夏圭 C 八大山人 D吳道子 4.“米氏云山”是指北宋文人畫家( )和( )父子的稱號。 A 米芾 B石濤 C米友仁 D林鳳眠 5.文藝復興盛期三杰是指( ) A 達芬奇
更新時間:2016-01-10本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
多選
1. A 倪瓚 B黃公望 C吳鎮(zhèn) 2. B石濤? C徐悲鴻? D黃賓虹 3. A 馬遠?? B夏圭? 4.A 米芾 C米友仁 5.A 達芬奇 C米開朗基羅 D拉斐爾
單選
1.b 2a 3.a 4.c 5a 6.a 7.d 8.a 9.d 10.c
簡要答題:
1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指14世紀末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后擴展到西歐各國,于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2.抽象藝術 抽象藝術源于西方流行的藝術流派.先流行于俄國,后傳入西歐和美國.起始存在于繪畫和雕塑,主張藝術可以脫離現實生活,運用抽象畫面和離奇構思,去創(chuàng)作藝術品.后來繁衍到戲劇和影視作品.以抒發(fā)作家的精神世界.企圖歪曲現實生活中真善美的東西.從思想上占領藝術陣地,然而不是所有的抽象藝術都是糟伯,應當善于識別.

3.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fā)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蹇煽伤囆g風格是繼巴洛克藝術風格之后,發(fā)源于法國并很快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樣式。開始是指用貝殼、石塊等建造的巖狀砌石,源于中國的假山,玲瓏剔透,華麗雕琢的藝術趣味,后指具有貝殼紋樣曲線的主題,成為以室內裝飾為主體的樣式名稱。

4.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義,印象主義是19世紀后期產生于法國的一種藝術思潮和流派,印象主義畫家根據光色原理對繪畫色彩進行了大膽的革新,打破了傳統繪畫的褐色調子,徹底反對官方學院派藝術的統治,后來成為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美術運動的主流.早期印象派分為兩派,以莫奈為代表的注重色彩,以德加為首的注重形體造型.后印象派認為繪畫不應拘泥于客觀自然主義的描寫,強調主觀理性和自我情感、個性的表現.

5.油畫《格爾尼卡》,是立體主義的領導人畢加索作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杰作。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托,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chuàng)作,是表現戰(zhàn)爭題材且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納粹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于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作品以強音奏出了悲愴曲,在西方繪畫史上第一次單純的以造型標注經歷過的事件,并使我們感到極端的恐懼。我們看到悲劇與詼諧,挖苦與憐憫,生命的顫動與死亡的靜止。作品充分表現了法西斯暴行的殘酷和人民受難的痛苦。

6.立體主義(Cubism)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8年始于法國。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tài)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藝術家以許多的角度來描寫對象物,將其置于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對象物最為完整的形象。物體的各個角度交錯迭放造成了許多的垂直與平行的線條角度,散亂的陰影使立體主義的畫面沒有傳統西方繪畫的透視法造成的三維空間錯覺。背景與畫面的主題交互穿插,讓立體主義的畫面創(chuàng)造出一個二維空間的繪畫特色。

詳細答題:
1.“巴洛克”(Baroque / Barock) ,源自葡萄牙文,為“變形的珍珠”之意,隱含有貶抑之色彩,此一術語其后在歐洲藝術史上系指一個時代之標志,即公元1600 年至1750 年間之藝術文化,它上承文藝復興后期的矯飾主義,下接十八世紀的洛可可式藝術 。巴洛克建筑之風格在于建筑物外貌精美之裝飾及雕琢,造就出一種輕盈流暢之動態(tài)感,并藉由外在光線營造出一種如幻似真的感受,配合著精美絕倫之工藝技巧,予人一種金碧輝煌之感。巴洛克藝術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最著名的巴洛克建筑當屬羅馬的圣保羅大教堂及其廣場,前面曾提及,圣保羅大教堂的圓頂穹窿為文藝復興式建筑,然緊鄰其旁、具有宏偉廊柱之廣場及主教堂內部之精美裝飾則表現出巴洛克式之風格;然而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建筑實為法國的凡爾賽宮,凡爾賽宮象征了當時絕對主義之專制王權的權威,將宣揚威望所需的一切雄壯及威嚴藉由凡爾賽宮的精美裝飾而化為實際,可謂為巴洛克建筑一項特殊之風格。

2.攝影與繪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攝影表現更多的是寫實的畫面,借助寫實向氛圍轉化。攝影可以向繪畫借鑒,但卻不能像繪畫一樣自由的表達,很大程度上受到器材的約束,攝影必須借助客觀存在去拍攝完成。

繪畫的門類、畫種眾多,有寫實、抽象之分,有西畫、國畫之分。即便是寫實,也不是完全的描摹現實存在,一個人物、一棵小草、一根線條、一塊色彩,都是經過畫家的提煉升華,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主觀創(chuàng)造,表現作者的內在精神。繪畫可以畫沒有的東西、可以畫未來的東西、可以畫過去的東西,這是攝影所不具備的。

3.這張畫最成功的地方在于畫中人物微妙至極的表情。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她似乎都在凝視著觀者,嘴角微微向上翹起,所反映出來的心理狀態(tài)更加令人難以琢磨,這也使得500年來人們一直對她的微笑爭論不休。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畫中人物交疊的雙手是畫面里另一個閃光點。這雙柔嫩的手被畫得是那么精確與豐滿,完全符合解剖結構,充分展示了她的溫柔,與神秘的微笑相映生輝,在莊重的坐姿上又增添了幾分寧靜與安詳。 在繪畫技巧上,達?芬奇精心處理了畫面里所有物體的輪廓,以至于觀者很難從中找到一條清晰而實在的邊線。相反,在每一處形體發(fā)生轉折的部位,卻可以感覺到無數細膩而微妙的層次過渡。這是一種達?芬奇獨創(chuàng)的畫法,它如同給畫面罩上了一層薄霧,在多少有些混沌的狀態(tài)中帶給人以生動而深邃的感受?! ≡跇媹D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采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畫中人物就顯得更加端莊、穩(wěn)重。  人物背后的風景,并非只是人物的裝飾或陪襯,而是透露著理解這幅作品的一些關鍵信息。有學者考證,背景中描繪的是遠古時代意大利佛羅倫薩地區(qū)的阿諾河河谷的地貌風景,達?芬奇曾對沿河的阿斯卡那地貌進行過深入的研究。這種對自然地理的研究與對人體解剖學的研究,在這幅畫中得到完美結合。畫面上,人物衣紋構成的弧線與折線同背景中流淌的河水交相輝映,而人物頭發(fā)細小的波浪則宛如遠處山崖瀑布上沖下的水流。更為重要的是,背景中的阿諾河河谷保持了它原始時的狀態(tài),而近處的人物也單純樸素地摘除了所有裝飾,除了頭上那層薄薄的黑紗,它在當時的意大利含有“貞潔”的隱義。畫中人物就像一位集人類眾多美德于一身的圣母,端莊地坐于歷史的原點之前,打動人心的不僅是她的美,還有一種蘊藏著宇宙感的宏偉壯麗。

4.《梅杜薩之筏》 ,被看成是浪漫主義繪畫的重要代表作,標志著浪漫土義畫派的真正形成。 這幅畫引起了美術界和輿論界的熱烈論戰(zhàn),它所反映的是法國巡洋戰(zhàn)艦梅杜薩號在非洲海岸觸礁 沉沒的事件。1816 年 7 月,載有 400 余人的梅杜薩號,因政府任用對航海一竅不通的貴族為船長 而觸礁,船長和高級官員乘救生船逃命,被撇下的乘客、水手在臨時搭制的木筏上飄流 13 天,獲 救時僅 10 余人。取自現實生活題材的這幅作品,表現了畫家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和人道主義精神, 暴露了無能的法國政府的過失,從而使它具有強烈的政治引喻意義。作品中前傾與后傾的兩個三 角形,光和影的強烈對照,把情景表現得怵目驚心,充滿了悲劇性的力量;加之翻滾的海浪和云 霧,整幅畫與新古典主義畫派靜止、肅穆的風格迥然有異。它的出現,使得被新古典主義束縛的 法國繪畫耳目為之一新。

5.一個學期的美術欣賞課結束了,我受益良多。這一學期的課程,對我來說是"美的歷程",從以前的不懂美,對美的淺薄的外在認識,到現在的欣賞美,逐漸明白更重要的是看到美的本質。 通過欣賞美術作品,可以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領域。如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榮景象。其中對各色人的生動描繪已成為人們認識宋代社會、服飾、風俗、技術、建筑、市場等的第一手資料。就是在這種鑒賞活動中,是美術作品為我們提供了種種與他人產生共鳴的經歷與感受,能夠以一種藝術的眼光和態(tài)度看待周圍的一切事物,并獲得一種全新的洞察力。

注:這些答案都是我查閱大量資料后才回答的,答案是很嚴謹的,希望樓主尊重我的勞動
有用 0 無用 1 我要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