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雪景照相機的光圈快門各調到那個位置合適
正確的曝光是拍攝雪景中最基本也是很關鍵的問題。雪是潔白的晶體物,當其積聚在景物上使其成為白色,從而增加了景物的反光度。景物上有雪的部分亮度很高,而沒有雪的部分則顯得很暗,這使得各部分的反差很大。大部分的數碼相機其測光值是由景物反光來獲取的,因此如果你直接對著雪景來進行測光,所拍攝出來的畫面會偏暗,此時你必須進行曝光補償才能獲取正常的曝光。
正確測光和正確曝光是拍攝雪景照片成敗的關鍵。在大面積雪景中,用照相機內測光系統(tǒng)測光,根據顯示的數據拍攝雪景,一般都曝光不足,這是因為照相機的內側光表都是以一定的程序進行測光的,它所顯示的數據是綜合場景中高光部分、中間色調、陰影部分的平均光值。這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行的,但在雪景中,強烈的反射光往往使測光結果相差1-2級曝光量。在這種情況下,可使用曝光補償,酌情增加1-2級曝光量,也可將照相機對準中間色調物體,采取局部近測,并按此時測得的數據,將相機調到“手動”位置進行拍照。有入射光測光表的攝影者,在雪地里根據照射在被攝物體上的光束測光,按所得曝光數據拍照,那將是準確的。
積雪覆蓋的時候,由于雪的反光,有雪的部分背景亮度顯得很亮,而沒有雪的部分則很暗,反差很大對于大多數自動相機來說,測光是根據環(huán)境光線的強度來定的,所以由于積雪的光反射,使得環(huán)境背景光的強度值比較高,而實際上物體的亮度并不高,導致測光不準,此時直接拍攝則照片往往顯得曝光不足,大白天的景色看起來象晚上,白白的積雪看起來是土黃色的,多么恐怖呀!
下雪的時候天氣必然潮濕,濕度比較大,霧可能比較重。如果溫度不夠低,則霧氣和液態(tài)的雪花相夾雜著,造成能見度低,有霧氣的時候通常能見度在1公里以內,此時盡量不要用過高的變焦倍數,否則畫面會很模糊、顏色也暗淡,還不如走近些再拍。
由于積雪的光反射造成的測光不準,使得在順光和逆光的時候都可能遇到反差很大的畫面,比如拍松樹,有雪的地方很白,沒雪的樹枝則顯得特別暗,再加上整體曝光不足,排出來的效果往往是黑色的,“大雪壓青松”變成了“臟雪和鐵絲”,豈不大大的糟糕?
大多數數碼相機的曝光時間可以手動調整,從-2.0到+2.0的范圍內以0.5為間隔設置。根據俺的實驗結果,一般可設置到1.0左右,拍攝的時候可打開LCD屏,此時可看到調整曝光以后的畫面效果或者試拍1張觀察,以明亮而不刺眼為佳,不足或過頭了效果都不好。
曝光補償無疑是拍攝冰雪碰到的最大難題,過度是一片慘白沒有層次,不足則一片灰暗喪失了雪的韻味。相機上的測光系統(tǒng)以中灰為測光基準,雪和冰要比中灰明亮得多,如果再加上晴天陽光的反射,測光表就會受到欺騙,此時要進行補償曝光,原則是要加不要減。
若僅拍局部有雪的畫面,增加1擋曝光為好,此時雪的比例在畫面中占1/3左右。若畫面中雪景的比例在1/2以上,則應加1.5至2擋曝光量;若全畫面都是雪而且有強烈陽光照射,應加補償2.5至3擋曝光量,以上數據是以平均測光方式為準。碰上一次好的雪景拍攝機會不容易,最保險的拍攝方法是用包圍曝光法。幾乎所有的EOS系列相機都有包圍曝光的功能,稱為AEB功能,即在拍攝測光時,連續(xù)三張會設定不同的曝光值,若每一張照片按0.5級順序加上補償,總會拍出一張理想的照片。
正確測光和正確曝光是拍攝雪景照片成敗的關鍵。在大面積雪景中,用照相機內測光系統(tǒng)測光,根據顯示的數據拍攝雪景,一般都曝光不足,這是因為照相機的內側光表都是以一定的程序進行測光的,它所顯示的數據是綜合場景中高光部分、中間色調、陰影部分的平均光值。這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行的,但在雪景中,強烈的反射光往往使測光結果相差1-2級曝光量。在這種情況下,可使用曝光補償,酌情增加1-2級曝光量,也可將照相機對準中間色調物體,采取局部近測,并按此時測得的數據,將相機調到“手動”位置進行拍照。有入射光測光表的攝影者,在雪地里根據照射在被攝物體上的光束測光,按所得曝光數據拍照,那將是準確的。
積雪覆蓋的時候,由于雪的反光,有雪的部分背景亮度顯得很亮,而沒有雪的部分則很暗,反差很大對于大多數自動相機來說,測光是根據環(huán)境光線的強度來定的,所以由于積雪的光反射,使得環(huán)境背景光的強度值比較高,而實際上物體的亮度并不高,導致測光不準,此時直接拍攝則照片往往顯得曝光不足,大白天的景色看起來象晚上,白白的積雪看起來是土黃色的,多么恐怖呀!
下雪的時候天氣必然潮濕,濕度比較大,霧可能比較重。如果溫度不夠低,則霧氣和液態(tài)的雪花相夾雜著,造成能見度低,有霧氣的時候通常能見度在1公里以內,此時盡量不要用過高的變焦倍數,否則畫面會很模糊、顏色也暗淡,還不如走近些再拍。
由于積雪的光反射造成的測光不準,使得在順光和逆光的時候都可能遇到反差很大的畫面,比如拍松樹,有雪的地方很白,沒雪的樹枝則顯得特別暗,再加上整體曝光不足,排出來的效果往往是黑色的,“大雪壓青松”變成了“臟雪和鐵絲”,豈不大大的糟糕?
大多數數碼相機的曝光時間可以手動調整,從-2.0到+2.0的范圍內以0.5為間隔設置。根據俺的實驗結果,一般可設置到1.0左右,拍攝的時候可打開LCD屏,此時可看到調整曝光以后的畫面效果或者試拍1張觀察,以明亮而不刺眼為佳,不足或過頭了效果都不好。
曝光補償無疑是拍攝冰雪碰到的最大難題,過度是一片慘白沒有層次,不足則一片灰暗喪失了雪的韻味。相機上的測光系統(tǒng)以中灰為測光基準,雪和冰要比中灰明亮得多,如果再加上晴天陽光的反射,測光表就會受到欺騙,此時要進行補償曝光,原則是要加不要減。
若僅拍局部有雪的畫面,增加1擋曝光為好,此時雪的比例在畫面中占1/3左右。若畫面中雪景的比例在1/2以上,則應加1.5至2擋曝光量;若全畫面都是雪而且有強烈陽光照射,應加補償2.5至3擋曝光量,以上數據是以平均測光方式為準。碰上一次好的雪景拍攝機會不容易,最保險的拍攝方法是用包圍曝光法。幾乎所有的EOS系列相機都有包圍曝光的功能,稱為AEB功能,即在拍攝測光時,連續(xù)三張會設定不同的曝光值,若每一張照片按0.5級順序加上補償,總會拍出一張理想的照片。

相關推薦
熱門搜索
- 2018-07-318月8號成都出發(fā)去色達,自駕游,有2個位置可以結伴
- 2018-07-31這地方熱嗎?莫干山不錯的,下渚湖怎樣熱不熱
- 2018-07-31兒童超過120m要買票嗎
- 2018-07-31準備去大理旅游三天,從昆明出發(fā) 求大神推薦路線
- 2018-07-31從廈大學生公寓到南普陀寺怎么走,要多長時間到?
- 2018-07-31問一哈從宜賓到濟南,怎么走最劃算